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万岁登封(1 / 2)





  这一年的年号有些许不同,叫做天册万岁。

  大周建国五年,不论庙堂上的腥风血雨,天下算是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上一天枢铸成,使大周在诸国中树起威望。都说饱暖思淫欲,国家治理得好,皇帝也想向上天祭祀,禀告自己的丰功伟绩。

  封禅者,所以告成功也。夫成功者,德无不被,人无不安,万国无不怀。[r1]

  古来行封禅的帝王,唯有秦皇汉武,加一位光武帝,再就是唐高宗李治。那一年,武曌跟从在李治身后,做了第一位亚献的皇后。这次,江山是她的江山,封禅,也是她的封禅。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古人认为泰山最高,极近于天,自古封禅都在泰山。唯有这次武曌另辟蹊径,行封禅于嵩山。究其原因,大概是西周把嵩山作为圣山,周武王、周成王都在此祭祀过,而西周正是武周所仰仗的王朝。好巧不巧,嵩山山神也是武姓,仿佛天赐一般。此山地处大地中心,所谓“通天柱”是也,周公曾于此测量日影。

  这些都是些虚浮的把戏,真要说,大概是武曌曾在泰山封禅中作为亚献,请求上苍保佑李唐国祚。要是再去泰山,总有点不是滋味。再者,她已经七十三岁了。就算长出来牙与眉毛,也是七十三岁。她也会乏,不想再折腾几个月去泰山,于是就近选嵩山封禅。

  天册万岁元年腊月初一,百官与四夷酋长随皇帝登嵩山,封太室,禅少室。为表示对天地神祗的虔诚,武曌进入斋宫沐浴斋戒。九日,嵩山之南行柴燎仪式,祭祀昊天上帝。灯火嫣然,嵩山的行宫人影杂乱,喧哗吵闹。

  太平在屋外伫立良久,想着后日又能见着婉儿,心中升起些许期待。如今她必然忙碌,却不敢去搅扰,只能远远望着那看不到的方向。直到寒夜微冷,冻的有些发抖,才回屋里去。屋里燃着烛火,武攸暨坐在坐榻上。他生得一张好看的面庞,抬头望过来,也算得白净英俊。

  “公主……”

  她扶着额头,一副神烦的模样:“千乘王,要不您去偏殿过夜?”

  “是。”他诺诺,提起长袍就要走出去。

  “算了,太招人耳目。”太平挥了挥手,“好歹夫妻一场,你没做过什么对不起我的事,也不能总欺负你不是。你就在这过夜好了,我今晚不睡便是。”

  “公主——”

  “不妨。”她笑了笑。大概也是睡不着的。

  腊月十一日,武曌在众人的簇拥下,于登封坛举行祭天仪式。

  登封台陡峭,婉儿扶着女皇登上石阶。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向上,好像她的一生一般。随后武家子侄跟了上去,太平本来走在武攸暨身旁,此时凑上前:“阿娘——不,陛下,我来扶您吧。既然您有亲女儿,要个外人搀扶,岂不是显得我不孝,叫人笑话。”

  武承嗣与武三思对望一眼,只道是公主向女皇献殷勤。毕竟密奏一上,武曌没杀婉儿,反而留在身边,明摆着于公主不利。公主企图利用亲情,把皇帝的心“抢”回来,不正是如今的一幕。

  毕竟细究起来,武曌还有个亲儿子在这里,真要搀扶,这个儿子如何不可?皇嗣李旦低眉附身,独自走在最后边,一言不发。

  “不必了。”女皇声音沉稳威严。

  婉儿看向公主,微微低首像是行礼,别人看来却颇有些挑衅意味。公主嘴角撇下去,似乎不太满意。她见武攸暨也赶上来,漫不经心将手递了过去。皓腕玉手,看得武攸暨一愣,连忙携上去,也扶公主向上而去。

  “陛下不表态,公主就要寻求咱们的支持。”武三思轻蔑地一笑,仿佛一切尽在掌控,“魏王,你也该去表个态吧。”

  武承嗣闻言,忙几步上去,也要搀扶他的皇帝姑母。他说自己是男子,又年富力强,能扶得更稳些。大概其实是想说,自己是男子,又年富力强,可以做太子的。婉儿于是后退,这一退也巧,恰好退到了武三思身边。

  “梁王,别来无恙。”她说。

  “我是无恙,才人到还好?公主没为难你吧。”三思眯起眼睛。

  “公主怎么会不为难我呢?”她皱眉,显得有些厌恶,“说起来,我正心烦。梁王可有妙计助我?”

  “才人要我助你,可有什么交换没有?”他笑起来,“赔本的买卖,我可不做。”

  婉儿冷笑:“算了吧,谅你也做不了什么,嘴上说说罢了。”

  武曌从南面登坛,北向而立,行大礼祭拜昊天上帝。[r2] 她将玉策[r3] 置于玉匮之内,用黄金绳缠上五周,金泥封好。四角放上十二枚距石,埋于登封坛内,最后用五色土封成宽一丈二尺的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