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章 看门狗 (上)(1 / 2)

第五章 看门狗 (上)

众人行至半山腰处,已经可以看见不远处的河内郡城。

那可是一郡之地的郡城,是河内郡最大的城池。

此时那座他们向往已久的郡城就在眼前,众人满心欢喜。

他们赵家乡民一路南逃,就是为了头领的一句话。此刻真到了这里,竟还有不少乡人流出了泪水。

孩童抱着母亲的大腿,推着车的精壮汉子也不由的加快了脚步,一行人风风火火的加速行径着,像极了归心似箭的旅人。

只可惜眼前那个只有巴掌大的郡城,大部分是依山而建,即便他们是从山上一路急行下来的,也需要绕过层层险阻才可以回到平地上。

可即便如此,士气高涨的他们也走的非常的快,一路上众人少有言语。

除了以赵升为首的几个战场老兵,敢在马上与高达聊上几句他们赵家乡域的风土人情外,队伍中其他的乡民都很是惧怕赵升头领怀里的那个小孩。

参加过战斗的青壮们,大概是从没有见过一个孩子拿着很多年轻人都举不起的长刀一刀枭首了贼头的画面,仅仅是想起那个孩子举着头颅坐在椅子上痴笑的场景,就足够这些只剩下一腔热血的青壮害怕的了。

不少队伍和他同龄的小孩,仅仅只是听到了族人们谈起这件事,便会哇哇大哭起来。

这个村寨的乡民虽然尚武,但真正上过战场,见惯了生死的人却不多。

许多乡民还是十分淳朴的农家汉子,依旧保留了乡间百姓的一些小人物心里。

他们即便感激这个小鬼替他们的首领出谋划策,摆平了这次危机,却也仍是十分惧怕这种年纪轻轻杀人不眨眼的小孩。

即便死在那个孩子刀下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们记着的也仍是当日那个孩子枭首了贼人后令人背脊发凉的笑声。

这根本不是那个年纪的孩子干得出来的事情,现场亲眼看见了这一幕的人,口口相传。

夜里总会在亲人前谈起,从老人到女人,最后传到了孩子那。

在这个时代,如此超出正常孩子心智的举动,在普通人眼里是个异类,可在赵升这些见过了外面世道的老兵眼里。

这个孩子可是拥有他们都不可想象的天赋神通,不仅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身手,更难能可贵的是那种,在战场对局势精准的判断和谋略。

莫说是他们这些打了多年战的老兵想不到那些奇袭与劝降的手法,就连在关键节点上如何向友军发送信号,这个孩子也能想出自己独特的方式。

或许大多数乡人想不到,一场亲历的战斗,早已让他们村寨中的那一股边军势力彻底接纳了这个孩子的不凡,甚至他们还隐隐的觉得这个孩子似乎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般身世卑微。

只不过,许多人看破不愿点破。毕竟经历过生死之战,他们早已将心中的一些疑惑,完全的抛到了信任之后。

特别是同样与他在二楼拼命的赵一龙,早在刺杀当日,就已经把高达当成了生死兄弟。

可当他看见乡亲们的恐惧时,又能做些什么?就像他的阿爹赵升一样,即便现在做了头领,在面对这些随便拎一个出来,都很可能是族中长辈亲戚关系的乡人,也只能做到沉默,多过了解释。

这一战,高达立了大功,虽然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孩子混迹在队伍里的平凡生活,却也得到了赵升他们一行骨干的肯定。

他们粮食不多,在增加了一部分人后,落脚之处,反而成了当下最紧要的问题。

有了十数匹马,再加上一些推车,让他们一行人的负担少了些许。

赵升作为一个行军打仗多年的边军将领,他对高达在这次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天赋,可以说是十分的欣赏。

因为当年的他还只是边军一名小小的百夫伯长,就有幸遇到过,后来奉命过来雁门郡支援的雁门新军。

那是一批都是由年轻人组成的队伍,其中就有丁原将军带出来的几个年轻战将。

当时的赵升已经因为伤病无法长时间的作战,才会被安排到后方去做一些后勤和运粮的工作。

那个时候的边郡条件恶劣,气候也差。他们运粮总是缺少马匹,所以一旦遇到胡人的袭击,死伤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而且,这些胡人极其擅长马术,又各个都是骑射手。他们来去如风,即便在兵器上稍逊于汉兵,却也仍能咬着他们的队伍不放。

像是狼群捕捉到了猎物一般,总会一点点的将猎物蚕食殆尽,才肯罢休。

当年的赵升几个兄弟,就因为遇到了境外的风沙而迷了路,护送着粮车,却在半路上遇上了匈奴的斥候。

他们环车而守,面对数千名的匈奴骑兵,没有人能觉得这一次能够在胡人的袭击中活下来,也深知,缺少马匹的他们,根本就逃不出对方的追杀。

又因为押运的是新军救急的粮草,只能以命相搏来报效主公。

那一战只有2000人的运粮兵,仅仅是抵挡胡人的前三波冲击就已经死伤了大半的兵士。

等到风沙消散过后,赵升他们才明白了,自己遭遇的并不是一个胡人部族的袭击。

那一眼望不见头的骑兵长阵,立着某股匈奴贵族的旗号,他们知道当那面狼王旗立起时,死亡便成了他们最终的归宿。

可就在此时,不知从哪,杀出了一整队装备齐整的边军骑兵,那些汉兵胯下的战马虽然毛色各异,身上的装备却十分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