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章 同路人(1 / 2)

第三章 同路人

第二天清晨的阳光照在高达的脸上,他却因为之前爆发过的情绪波动后,而莫名的感到浑身舒坦。

与同行的那个少年一番闲谈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个队伍的领头人就是少年的阿爹,叫赵升,算是他们十里八乡十分有名的猎户。

而且,早年他爹还在雁门当过军吏,也算是当时驻守将军麾下的从属小吏。

因为当过边军,立过战功,在乡里十分的有名望。所以才能够成为他们一行难民的领袖,带着这些乡民一起南逃。

他们都是一个乡里户族出来的百姓,几乎都是一个姓氏,沾亲带故的族人。

携家带口一路南逃,期间也收留过一些同路的外人。

领头的赵升,又因为曾是官军的身份,十分的厌恶那些造反的黄巾贼众。

他们是因为有本事,且心中早已有了去处,才没有在半道上就依附了一些流民或者作乱的黄巾部队。

当然了,他们这样奇怪的队伍,比起那些面黄肌瘦或者本就是失了生计才被迫流浪的百姓团体,本身就不是一个档次的群体。

他们有亲族血缘纽带,有更正经的身份和去路。而且队伍里还有过半是曾经在边军与胡人打过仗的返乡老兵。

无论是战力还是组织性,都比很多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才抱团取暖祸害乡里的乱民,强上了不少。

刚开始的时候,那些黄巾教徒也只是有预谋的向他们的乡人传道,时不时的还会做一些善举,已示太平教的友好。

后来太平教的势力扩大了,当地的官府便与其有了勾结。

百姓除了要缴纳朝廷的赋税,贿赂当地的官员外,还要额外缴纳一份太平教的香火钱。

当时的赵家村又是当地出了名尚武的村寨,自然忍不了如此长期的压迫。

但他们依旧无法抵抗来自各地涌入恒山郡的流民与黄巾教徒的攻击。

起初还只是征粮收税,村里的里正,多少还能照拂一二,勉强维持生活。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数月前,那些黄巾贼人竟伙同当地的一些地痞流氓和地方小吏,直接造反了。

战火从当地的官衙治所一直蔓延到了周边几个村落,恒山郡的诸县不是动乱不安,就是像他们赵家村一般遭到了黄巾教众里应外合的夹击。

深知事态严重的赵升,只得杀了前来招降他们的黄巾信众,趁乱带着部分乡人一路南下。

他们一路逃,刻意避开沿途混乱的郡县和黄巾贼寇,为的就是能够投奔目前很可能会接纳他们这伙人的边军袍泽。

赵升的心里没底,但为了给乡民活下去的希望,他才不得不南下带着族人一起去投奔过去在军中,只见过数面的军中同僚。

这些年,天下大旱,粮食欠收,恒山郡又遭遇了疫病。

就在这个时候,黄巾众来了。

他们传道治病,在百姓中宣扬着跟随张天师就可以活下去的教义,短短数月间就聚拢了大批的流民。

当时已是满目疮痍的恒山郡,本就,每天都有人为了活下去而背井离乡。

可当地的父母官却依就没有降低他们的赋税,甚至当起了地方乡绅豪族的走狗,联手侵占了不少百姓们,赖以生存的田地。

乡里人活不下去了,便大多跟着黄巾众人一起造反了。

而那些运气稍好一些的农户,也只是成了当地那些豪门大族附庸的佃户。

东汉末期,地方豪门大族侵占了大多百姓的田地,致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

一些善于经营的大族,则通过雇佣和收纳这些流民,快速的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这些种种的因果,最终导致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不再像过去那般紧密。

地方郡县的发展与安定,也往往只取决于当地地方官员的贤能与否。

只可惜的是,东汉末年,大部分地方官都是豪门大族自己花钱买的,得到了地方权柄后,也只是为了更好的掌控这个地盘,继续剥削百姓。

所以即便是赵升这样曾经与国有功的老兵,在这样的世道下,也过得十分的艰难。

他曾是雁门老郡守皇莆节帐下的百夫伯长,但却因为出身贫寒而无法得到晋升。

与关外匈奴和羗人战斗了多年的他,早已一身伤病,最后不得已被新来的军中后辈顶了他的位置,回了赵家村。

他们这些老老实实的农民,原本也只是受了朝廷的征召,从军入了边军,守关数年,同乡上百人,最后归乡的也只有他们十几个百战老兵。

赵升多年从军打仗,再加上他是皇莆节带出来的兵士,对于朝廷的忠诚,可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他能够学得一身武艺,一半靠的是自己,另一半则是因为在战场上机缘巧合得到了某个隐士高人的指点。

只不过他返乡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接连遭遇了旱灾与瘟疫。

当时,他们赵家村一户普通的乡民,定期要缴纳的是三份钱粮,没钱可以交粮,一份官衙,一份乡绅豪族的田赋,还有一份却是一直在村中传教的黄巾信众。

日子的煎熬,让他们一个只有百来户的乡民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赵升为主,靠着里正救济,亲近朝廷的普通村民,而另一派则就是现在领着各地流民揭竿而起的黄巾乱贼。

他们趁着赵升一伙猎户进山的时机,杀光了村中以里正为首的官府势力,又诱杀了朝廷派来催收粮税的官吏,逼着赵家村的村民造了反。

结果就是官府派来的官吏引来了汉兵,黄巾众趁势而起诛杀了前来讨伐的小股地方部队。

那个时候赵升等人刚从山林中归来,看到的却是赵家村内燃起的火光。

仅仅一夜之间,赵家村就没了,许多乡民也跟着黄巾叛贼,造了反,逼得赵升不得不逃离了家乡。

混乱之中,他和他的兄弟们一起成了黄巾众围剿的对象。

起初那伙人想要招揽他们,却没想到赵升十分的厌恶他们,并且与数十兄弟一起靠着熟悉的地形优势反杀了他们。

他们还解救了一部分乡民逃出了赵家村的地界。只不过在逃难的路上,赵家村还是死了不少的乡人。

多是身体不好的老弱病残,其中就有赵升的妻子和小儿子。

他们一路南逃到了河内郡,为的就是投奔当地的大族陈氏。

因为陈氏的二公子陈尔,曾经也在雁门当过军吏,是当时雁门小有名气的世家公子哥。

他在军阵中历练了数年,与赵升有过一些交情。

同是离军返乡的袍泽,于是赵升心中便有了带着乡民和亲人去投奔对方的打算。

他们一行人的处境其实和高达差不多,只不过高达觉得这些人南下的目的性更明确一些。

他知道这伙人身手都不弱,且都是依靠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群势力,十分的团结可靠,比起外面那些乱糟糟,吃不饱饭,还可能造反的流民群体,他们相对会更讲道义一些。

毕竟他现在年纪还小,也总不可能拿着自己都没摸清楚的未知身世来做筹码。

他早在同行的时候便观察过了这伙人的大致情况,因为一共就那么些人,没多久也就大概摸清了对方的底子。

他们一行人大多都是一个乡里户族出来的人,很多都是亲戚关系。

里面除了一直坐在车上,享受着大汉推车待遇的郎中老头姓田外,其余所能见到的乡民基本都姓赵,后面的队伍里还有三两个女眷。

能与高达说上话的那个俊朗少年,叫赵一龙,年龄约莫比他大个四五岁的样子,身材高大,小小年纪可能已经有了接近一米八零的个头。

身强体壮,眉清目秀,要不是一身猎户打扮的人猿泰山搭配,高达兴许还会把他误认为某个三国故事里有过一笔记载的后期角色。

而之前被高达劫持成人质的姑娘,就是从河边背着高达回来的那个赵一龙三叔的女儿,算起来应该是赵一龙的族妹。

年龄可能在13~14岁的样子,只不过因为是个女人,发育的早,才会让当时的高达有些手足无措。

叫什么名字,赵一龙没有告诉他,他也不好意思去问。

毕竟从他的话语中,高达可以得知两人的关系并不好,大概是从小就有的过节。

好在的是那个女人自从吃了亏以后,就不再到前队里来照看他了,这样他反倒没有了之前的心理负担了。

而且即便是在休息时碰上面,少女也没有给高达什么好脸色。

这一路上,高达几乎都坐在车上,因为个子矮又轻,那个推着车载着他和一些行李的庄稼汉似乎也没什么意见。

他和那个叫赵一龙的少年多聊了一些有关河内郡城和周边郡县的事情,这才知道原来不止是河内郡,周边的许多郡县也都有了暴乱。

问起发生了什么大事?

基本也就是,乱民造反杀官吏,烧村落,聚拢流民攻占县城等等暴行,他还顺便和那些关外当过兵的人打听了一些关于那把匕首的来历。

得到的答案也仅仅只是,那是胡人贵族才会佩戴的东西,又或者说是战利品和军中同僚常常作为功勋和信物等等赠给亲人或者心上人的东西。

其实很多答案他也猜的到,就像是游戏里诸多需要探索的支线剧情一样,无论怎么做选择,都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作为高达在这个世界上,生母留下的唯一线索,他只能初步的确认,他的生父很可能是个和赵升一样曾经在边关当过兵的男人,又或者真有可能就是匕首原主人的匈奴,至于是什么身份,现在还真难确定。

当然了,高达还是很希望自己穿越之后的身份仍是个汉人,只不过是因为脑海中的记忆没有太多关于出生的线索,才会没有对于生父完整的记忆。

他根据对三国的了解,通过聊天大概明白了自己所处的时间节点,很可能就是黄巾之乱呈燎原之势扩散开来的重要时期。

至于现在所处的河内郡是什么概念,高达还真不明白,他地理不太好,对于汉朝州郡的概念更多只有魏蜀吴三国简易的势力图。

只不过在推车上听到的那个河内司马氏的信息,他却可以百分百的确认,那个连种庄稼的大汉都十分神往的河内大族司马氏。

很大的概率就是最后终结了三国纷乱的那个司马家。

高达的历史虽然一般般,但对于一些知名的历史人物还是会有那么一点点的印象。

他虽然看的大多不是什么正经的历史人物传记,但相关的野史小说和评书还是阅读了不少的。

毕竟这个时期的东汉社会,本身就有些十分吸引人的各种传奇故事。

黄巾起义,东西羗战事,匈奴蠢蠢欲动,后面的诸侯争霸,逐鹿中原,再到三分天下,哪一个历史进程没有精彩的故事可以说的?

只不过高达看的问题浅,他只知道一个时代乱,却不知道,这个乱世来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东汉末年国库空虚,又逢天下大旱和瘟疫肆虐,偏偏朝廷深陷士族与阉人的政治旋涡中而无法真正的解决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

前线战事吃紧,后方朝政混乱,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汉灵帝刘宏却是一个整天只想着赚钱享乐的帝王。

他卖官售爵,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小吏,全都可以明码标价。

就像是这个时期最有特色的历史事件一般,刘宏开放了汉朝卖官的风气,自然也就养成了手底下人喜欢权钱交易的好习惯。

这时的社会风气早变了,士人与阉人、外戚权贵还有一笔烂账算不完,所以才有了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大汉,真正有才能,地位却很卑微的人根本就做不了官,即便做了官,也得先成为这些势力的附庸,又怎么会成为忠心扶汉的脊梁柱。

再加上百姓本就过的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吏治黑暗且昏庸无道,百姓能不造反吗?

好在的是,皇帝再昏庸也没有真的傻到头,面对黄巾造反,他还是及时解除了党锢之祸遗留的问题,破格给予了当时的士大夫集团相应的权利。

让他们拥有了足够积累政治资源的最佳时期。

所以才会有了之后英雄、枭雄、狗熊以及奸雄辈出的三国乱世。

这其中,那些历史中耳熟能详的大人物,大多都是发迹于平定黄巾之乱后得到的权利。

除了少部分人是贫贱出身一跃成了诸侯外,后面历史上有提及的一些诸侯势力也多是这个时期地方举足轻重的门阀大族势力。

高达对这段时期的历史,其实更多是局限在一些标志性的小说事件中,比如三国演义中提到的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和三气周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