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66章 性命双修在今朝(2 / 2)


举一个日常的例子。修道是需要以静为前提的。

那么,该怎样理解这个‘静’字?是一个清静、恬淡、闲逸的外部环境吗?

当今社会,到处充满了喧嚣和浮躁,这样的环境是很难有的,是创造不出来的。

那么,我们只有改变自己。

在闹中取静,让自己的心不为闹所动,练的才是真功夫。

所谓‘大隐隐于市’,就是指此而言。

心是静的,看一切才是静的;心若静,风奈何?否则,就不用奢谈修炼的功夫。

在一个恬静的世外桃源里,本心自然得到安静。

所以,正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世界,我们才要改变我们自身。

内心改变了,我们看客观的角度就改变了。

我们能够感知到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因为它进入了我们的主观世界,留下了影像。

所谓境由心生、境随心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修道不可逃避现实,无为才能无不为。

有些人以为,修道就是遁入深山,去过隐士的生活。

还有些人理解,道家思想就是无为,消极遁世,与世无争。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一种辩证思维,是在阴阳中求得平衡。

无为是与无不为相伴随的。

两者如形随影,密不可分,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其中,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

只有做到了无为,才能无所不为。

没有无不为的目的,无为就没有存在的前提。

所以,只有处理好阴阳的辩证关系,在无为中得到无不为,才是真正理解了道,实践了道。

道教不讲因果,而讲天道承负,不讲逆来顺受,而讲改造。

从道家文化形成那天起,修道之士就提倡人的主观能动精神,注重活在当下,通过有效的奋斗来改变命运,也就是道家常讲的‘循天机而起,改天机而行,我命在我不在天’。

大家看一下那些修行的道长,哪个会今生不努力修炼,而将希望寄托在来生来世上?

这辈子都实现不了的事情,都确保不了的事情,你怎样在来生来世去实现?

就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让我们不少当父母的将自己没有达成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让他们生活的很累。

就算是有来生来世,你怎么能将这一世的修炼嫁接在下一世上去?你会移花接木不成。

道教的文化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好,这不仅仅体现在精神方面,也体现在物质方面。

道教不满足于现状,而通过自己所学去不断地发明创造,不断改造生命状态和生活品质,不仅要个人受益,更要让社会大众受益。

由于这个基本的出发点,道教有了自己独特的技术去确保人们的生活品质。

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欣赏曲韵悠长的道家音乐,观赏丰富多彩的道家绘画;

为了确保人们身体健康,道家有黄帝内经,发现了经络走向,五行五脏的关系,又完善了道医学和养生学,存有不少回春长寿的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