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84章 利益交换,提出要求(2 / 2)


为此,本侯可以将从鞑子手里夺回的那批钱粮物资,进献给朝廷。”

“侯爷请说。”

王承恩听到李子霄的话后,笑着说道。

“第一,本侯希望陛下下令,让朝廷工部调出五百工匠,两千学徒给本侯。

第二,跟随本侯的诸多将领,此次击退鞑子,都立下大功,希望圣上给予本侯封赏他们的权力。

本侯给他们封的官,朝廷必须加以认可。

第三,本侯需要圣上给本侯一道诏书,允许本侯组建远海船队,下南洋通商各国。

第四,本侯还需要圣上给本侯一道圣旨,让本侯可以有权出兵,征讨倭国。”

说完,李子霄便微笑的,望着王晨恩。

“侯爷说完了?”

王承恩皱了皱眉头,问道。

本来他还以为李子霄会提出要地盘等要求,没想到李子霄只提出四条这样的要求,让王承恩感到不解。

“完了。”李子霄微笑的点点头。

“那好,杂家即刻派人回京,将侯爷提出的要求,呈给圣上,由圣上定夺。

然后杂家就在这里,和侯爷等候圣上的消息,侯爷不嫌弃杂家在这里叨扰两日吧。”

虽然,王承恩没搞明白,李子霄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只能按照想好的去办,让崇祯定夺。

“当然没问题。”

随即,王承恩便派人快马加鞭,将李子霄提出的要求,送回京城给崇祯定夺。

李子霄之所以提这四个要求,其中第一条是最实际的。

李子霄此时手下人才,最缺的只有两种人,一是文官,这点目前已经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二,缺的就是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工匠,这样的工匠,简直比官员还缺少。

李子霄本来就重视科技,他手下两大座兵工厂,就搜罗了上千工匠,但依旧人手紧缺。

面对李子霄每次给那些工匠,提出各自稀缺古怪的想法,那些工匠都需要大量人手去实践和制造。

李子霄手下的兵工厂,可不单单只是制造火器和甲胄,武器。

去年,李子霄正式在兵工厂中,划分出民用部门,专门用来研究各种适合民用的机器,工具。

这一年来,江北和河南大地上,随时都可以见到很多新奇的工具,都是从兵工厂出产出来的。

随着兵工厂的摊子,越铺越大,兵工厂的工匠需求也就越大。

而那些学徒想要变成熟练的匠师,是需要时间磨炼的。

李子霄没少想着,从京城和金陵那边挖朝廷的老工匠,可是朝廷对于这些工匠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

李富贵的情报局,想要将这些工匠及其家人,大规模的弄出京城和金陵,有些困难。

而每次小打小闹,偷偷弄来几个工匠,根本满足不了此时李子霄手下兵工厂的胃口。

所以,李子霄这次便提出了这样的条件。

至于第二三四条要求,都算是李子霄附带的,就算是崇祯不答应,李子霄也可以自己做。

当然,那样在法理上,其实是说不过去的。

就比如,此时李子霄虽然都给罗超,李天霸等白龙军将领,任命了官职,封了将军。

可是,这只在白龙军中有效,没有朝廷的认可,罗超他们走到其他大明地盘上,那些官员完全可以不认。

现在,李子霄就解决掉这个问题。

至于李子霄向崇祯讨要,下南洋通商各国的诏书,以及征讨倭国的圣旨,也是为了求法理上一个合法。

毕竟,此时大明还没有灭亡,崇祯还是大明皇帝,他下的诏书和圣旨,就是合法,可以让李子霄占据大义。

这些说不重要也不重要,要说重要也重要。

毕竟,华夏有句话古话,叫‘名不正则言不顺’,大义这种东西,还是需要的。

李子霄后面的三条要求,对于崇祯和朝廷来说,根本就没有多大损失,李子霄相信崇祯会答应的。

很快,李子霄提出的四条要求,就被快马加鞭送到的崇祯的手里。

“这个李子霄,要这么多工匠干嘛?

不过,五百工匠和两千学徒,朝廷应该还能调的出来,这条朕倒是可以答应。”

崇祯随即继续往下看去。

等崇祯看完后面三条要求,崇祯顿时松了一口气,生怕李子霄趁机狮子大张口。

“李子霄竟然没有狮子大张口,提出过分的要求,后面这三条要求,对朕和大明都没什么损失嘛!

第二条,朕不给李子霄的手下封官,他自己也封了,索性朕就满足他。

至于第三条,‘海禁’早已经名存实亡,他想要造船下南洋,那就让他造,最好多造。

第三条,李子霄要跨海去打倭国?

第四条,那就让他去打,最好多派人马去打,将他手下人马都派去最好。”

崇祯在心里考虑着,李子霄提出的这四项要求,对于朝廷的利弊时,是越想越高兴。

特别是后面两条,简直是让崇祯乐开了花。

现在,崇祯日夜正发愁,李子霄手里实力越来越大,地盘也变大了,军队也比之前更多。

面对势力越来越大的李子霄,已经有了尾大不掉的趋势。

崇祯就怕李子霄那一天,突然反了。

那对于此时,内忧外患的大明来说,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崇祯巴不得让李子霄将精力,都投入到大海之上,多造船,就得多花钱,就没钱扩编军队了。

陆地军队少了,李子霄对于朝廷的威胁,也就小多了。

于是乎,崇祯很高兴的,便大笔一挥,直接在王承恩送来的奏章上,用红笔写了一个准字,同意了李子霄提出的四项要求。

“来人,将这份奏章,快马加鞭送到王公公手里。”

崇祯唤来宫内侍卫,笑着吩咐道。

“这种建奴入关,总算是挺过去了,又能多为朕争取一些时间,让朕尽快处理掉国内的乱贼,再和建奴算账。”

侍卫离开后,崇祯靠在龙椅上,在心里想着。

此时,崇祯也已经收到卢象升,从山西太原发回的消息,知道侵入山西的清军,也已经在数日前退走了。

而河北山东这边的清兵,也已经退走,让崇祯彻底松了一口气,心里也高兴起来。

其实,对于这次李子霄率军再次北御鞑子,崇祯心里还是挺满意的。

但这依旧不妨碍,崇祯一直想要削弱李子霄势力,甚至杀死李子霄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