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85节(1 / 2)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今晚之后,他们三家的日子是真的要好过起来了。

  兄弟几人除了年节的时候,也是难得凑在一起,不知不觉就聊了不少的体己话,直到夜已经深了之后,才在嫍姬的催促下散了。

  此时伯行、阿姒早已困得直点头了,伯华和叔申只能一人抱一个,就着月色往家里走去。

  庄姬连忙把桌子上的油灯塞到惠姬手里:“天黑,阿嫂你把这油灯拿着,免得磕着、碰着了。”

  到底是双身子的人,惠姬也没逞强,拿着油灯不好意思的对庄姬笑道:“明天我让阿姒给你送过来。”

  惠姬把油灯拿走之后,屋内一下就暗了下来,不过忙活了一天,大家都累得不行了,也没什么心事聊天,齐刷刷往木板床|上一躺,扯着被子盖在身上之后就闭眼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渔村的人在仲父的安排下,都去海边取海水煮盐了。

  过年之前他们就要交一批海盐给夷伯候,之后才能再从他那里拿到粮食。

  仲父给每家都安排了硬性指标,每家人一天至少要交两斤盐给他,交满了每天的盐以后才有资格分夷伯候给的粮食,村民们要是有多的盐,也能拿到他这里换成粮食。

  反正在海盐没有交给夷伯候之前,渔村的人不能私自拿海盐出去换东西,只能留下一些自家吃用。

  木沟村那边的人要想换海盐的话也可以来仲父这里换,一斤海盐只要六斤细粮,比城里的粗粮便宜了四成,没有比这更加划算的了。

  木沟村的青壮一大早就上木沟山砍了几十捆干柴火,足够渔村的人煮三、四天的盐了。

  村里的人都忙着煮盐的时候,庄姬也没歇着,让仲父在原本的石灶旁又搭了一口石灶,两口铁锅一起开火煮盐,那效率才叫高。

  这些盐可都是能够换成粮食的,庄姬守着石灶时不时往里面添加一些柴火,不加柴火的时候就忙着缝她的皮毛褥子。

  安排好渔村煮盐的事情之后,他又领着伯华和叔申去了一趟碎石地,果然木沟村大部分的村民都在碎石地里热火朝天的忙着开荒。

  仲父让伯华和叔申留在碎石地盯着大家开荒,毕竟他一个外村人,一下子当了里君,木沟村的人回过味之后肯定会不高兴的,为了防止他们在他不在的时候偷懒不干活,只能让伯华他们盯着了,多少还是能起一点震慑作用。

  渔村的人煮了半个月的盐、木沟村的人也砍了半个月的柴火、开了半个月的荒之后,仲父这里积攒了整整五百斤多海盐,那片碎石地也开出了将近十亩平整的土地。

  渔村只有十几户人家,每天产出的盐量并不多,这五百斤盐还是仲父自家煮出的盐占大头,两口铁锅整日不停歇的煮盐,一天差不多能煮出八、九斤盐。

  一点一点积少成多的攒着,半个月之后就攒够了五百多斤海盐。

  仲父看着屋里堆成了山的海盐,找来伯华、叔申商量过之后,决定明天他们就把这些盐担去给夷伯候,换成粮食回来分发给村民,好歹能够安安他们的心。

  第90章 分粮食、

  五百多斤海盐, 仲父、伯华、叔申他们一人担着一箩筐,天色初明就出了村。

  这段时间伯华他们天天在碎石地耗着, 每天都要一趟一趟把碎石地里的石块往外担,半个月下来, 两人肩膀上的油皮都不知道磨坏多少吃了。

  都是吃惯了苦的汉子, 往肩膀上搭一块布头,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在碎石地忙活。

  要说难受,还是晚上脱衣服的时候最难受, 肩膀上的布料沾在破了皮的红肉上,想要把布料撕扯下来可遭罪了, 不过不斯也不行, 等肉和布料长在一起之后,那才更加难解决, 非得撕下一块皮肉才行。

  仲父也是向着今天是第一次给夷伯候送盐,意义非凡, 正好带着兄、弟见识一下,只要他们能在夷伯候那里留下一个大略的印象,以后的路就要好走不少。

  这次庄姬也是大方了一次, 给他们准备的干粮是麦饼, 让伯华和叔申直呼好吃。

  叔申原本是打算建房子的,因为现在村里的人都忙着煮盐, 暂时找不到人手帮他建房子, 他建房子的打算只能等大家煮盐的事情排上正路了之后再动功了。

  不过只打仲父当上里君之后, 叔申作为他的小弟, 虽然还没自己的房子,但是已经有两三家有意把女儿嫁给他的人家请了人来找嫍姬说合了。

  两家是木沟村的,一家是旁边渔村的,嫍姬最近打算抽空都见一见,早点把小儿子的终身大事定下来,她也能早去一块心病。

  兄弟三人一路走,一路聊,竟觉得没费多少时间力气就到了滨城。

  上次仲父已经去过夷伯候府一次了,这次领着伯华他们,熟门熟路的敲响了侯府的大门,守门的家奴记得他,也没多盘问,知道他们是来送盐的,忙让他们在门口等着,他立即进去通报。

  都是说好了的事情,这批海盐大家都是提着一万个小心熬煮的,颜色甚至比仲父上次拿过来的还要白上一些。

  夷伯候看过箩筐里装着的海盐后,心中大喜,坐下来跟仲父他们商量好了收购价格。

  以后渔村出产的海盐,只要能够保持住今天的这个品质,一斤海盐按八斤细粮的价格,夷伯候全部都收了。

  这个价格着实不算高,毕竟城里的细盐成色比这海盐差好几分都能卖到十斤粮食。

  但是夷伯候作为滨城的封主,他说八斤细粮一斤盐就是八斤细粮一斤盐。

  好在夷伯候也不是那种特别苛刻的侯爷,知道渔村和木沟村的人都忙着煮海盐,分不出精神出海捕鱼,大手一挥,直接免了他们明年半年的赋税。

  当然了,免赋税也是有要求的,那就是以后仲父他们这边出产的海盐,只能买给他,不能私自卖给别人了,当然了,村民们自家平日的消耗不算在里面。

  以后海盐煮出来了之后,仲父他们也不用自己花时间,费力气送到城里了,夷伯候会安排门下的豪商去渔村统一收购。

  仲父他们这次一共有五百一十八斤海盐就,换成细粮有四千一百四十斤,上次夷伯候已经提前给了三千斤粮食给他们了,所以这次只用给一千一百四十斤细粮。

  不过下一次他们交海盐的时候,就能拿到全额的粮食。

  仲父要了四百斤粗粮、一百斤细粮,剩下的全部换了成了布币。

  以前一整个渔村加木沟村,也找不出两家有布币的人家。

  那时候他们每天都指着海里的鱼、地里的粮食过日子,稍微有点家底的会囤布匹,条件不好的就囤粮食,布币这种不能吃不能穿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市场。

  但是仲父不一样,这段时间他经常往城里跑,自然是知道这布币的好处的,一枚布币才一两重,比同等价值的十斤细粮要轻便不少,相比于粮食、布匹,还是这不怕水,不怕放的布币好。

  仲父之所以敢要这么多布币,也是因为家里还存着十来匹布,到时候要是村里的人不买布币的账,他就用自家的布匹抵账,布币留着自己用。

  要不是村里有一些人家家里已经没有存粮了,他指定一斤粮食都不换。